天天观察:生成式AI来了,“新生代”科普怎么做?
当年轻人成为科普主角,你或许会听到“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或是“药药药,切克闹,煎饼果子来一套”这样富有“网感”的开场白。
近日,五位从“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选树”中走出来的“新生代”科普力量登上“新青年·星思享——青年科技论坛”的讲台,分享各自的创作心得,生成式AI(人工智能)成了他们绕不开的话题。
当AI有能力批量生产伪科学,谣言如何破?
(资料图片)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主持人傅昇岽的故事从一张老照片说起。照片上,一个男人神色迷茫地坐在一辆古董汽车上。“这个男人叫小帅,本是一位马车夫,这里是1900年的底特律,汽车已经发明,小帅向岳父借钱买了一辆汽车。由于他熟悉道路,很快得到大企业家的赏识,找他开车的人络绎不绝……”当你以为他是借汽车消灭了马车夫,也带来了汽车司机这个新职业,来阐述AI给人类社会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时,他却话锋一转:“这些图片和文字都是AI编造的,小帅也是假的。”破绽就隐藏在故事开头那张老照片中,“小帅”握着的方向盘与车身并没有连接上。
来自上海市儿童医院的科普达人“志玲姐姐”李志玲表示,科普人最大的烦恼就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生成式AI的冲击下,造假从来没有如此容易过。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加持”下,只需几秒,就可批量生产伪科普作品。
科普创作者如何应对“无所不能”的生成式AI?傅昇岽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正能量发出更大的声音。“我们比过去更需要靠谱的科学内容,未来,靠谱的内容生产者一定会受到更多追捧。要把靠谱的人聚在一起,把科普好声音放大。”
搜出一个好答案的“搬运工”,能打动人心吗?
“AI能‘搜’出一个好答案,但对专业化的内容进行通俗化解读,它做得并不好。”上海辰山植物园研究员刘夙说。在意识到AI科普创作的“短板”后,他开始以辰山植物园为依托,上线了一个名为“多识植物百科”的网站。他将散落在专业资料里的内容进行通俗化处理并汇总,将其变成一个准确、完备、能够与时俱进的半专业数据库。刘夙希望有更多的科普爱好者加入进来,面向公众开发形式多样的科普作品和产品。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汤康敏博士熟谙中医里的“运化”之道。所谓“运化”,是指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她认为,好的科普也需要“运化”。而AI不过是“搬运”已经存在的内容,真正打动人心的科普不仅需要内容创新,还需要形式创新,这些AI并不擅长。
学会驾驭AI,让它成为科学传播的得力助手
在科普方面,AI并非是天生的“搅局者”。在游戏科普方面颇有探索的波克城市首席技术官李晶正在利用AI进行科普创新。
去年,团队开发了一款健康科普产品,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体状况,包括可能存在的慢病症状、日常打卡记录的生活行为方式等,为其定制每日健康科普知识。眼下,团队正在利用百度“文心一言”语言模型研究互动式AI知识图谱,针对用户的身体状况和相关科学依据,利用AI创建内容,让用户更感兴趣。
李晶发现,近年来公众对长科普的兴趣正在减弱,“日拱一卒”式的短科普更受人欢迎,这就需要把以往一次性端上的“科普大餐”变成每日更新的“科普快餐”,比如每天带你认识一只鸟、一种树。他坦言,“日更”的科普对内容、运营提出了更多要求。“我们希望能驾驭AI,让它成为科学传播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