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关注:三国志5威力加强版 三国志5威力加强版宝物)

互联网 2023-06-17 16:01:07

三国志5姜维的智力是96,这97是加了一本兵法二十四编。

单机时代优质游戏领域创作者

三国志5:最实用的10位将领,关羽居然不能入选?


(资料图)

刘备遗憾错过的六位三国猛将。

六、泠苞

刘备攻打西川之时,刚刚归降的魏延遇到了一个狠人,泠苞。

注意,是泠苞,而不是冷苞。

泠苞是蜀中名将,奉命与邓贤在雒城外扎营,抵御刘备。

魏延为了在刘备面前表现,跟黄忠抢功劳,他率军出击,遇到了泠苞。

魏延跟泠苞大战一场,双方斗了30回合不分胜败。

要知道,魏延是蜀汉仅次于五虎将的猛人。

泠苞能跟魏延打30回合,足以显示出其过人的战力值。

可惜救兵不到,兵败被俘。

冷苞假投降,回到雒城后,又向蜀将等献计,掘开涪江,水淹刘备大军,不幸被刘备军队伏击,兵败身亡。

其实若刘备大度一些,拿出点诚意,应该可以感化泠苞。

泠苞岁数也不大,而蜀汉后期猛将凋零,如果能招降泠苞,是魏延的一大助力。

五、文聘

刘备曾投靠过表亲刘表,在荆州地区与很多名士都有来往。

不过刘表死后,刘备没有接手荆州,而刘琮又投降了曹魏,因此荆州归曹魏所有了。

荆州的不少文臣、武将,也跟着一起投降了曹魏,猛将文聘就是其中一个。

文聘的战斗力有多强?他跟泠苞差不多。

文聘曾在襄阳大战魏延, 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刘备如果注意到了文聘的才华和能力,走的时候带走文聘,不是不可能。

因为文聘是个有良心的人,不是那种没有原则的人。

长坂之战,文聘带着曹魏士卒追杀刘备,刘备一骂文聘,文聘马上就羞愧地跑路了。

由此可见,文聘有投靠刘备的可能,但刘老板没把握住机会。

文聘归降曹魏后,深得曹老板器重,后出任江夏太守,两次攻破关羽。

魏文帝时期文聘主要是在石阳保卫战挡住了孙权的进攻。

根据《三国志》文聘传的说法,他镇守江夏数十年,恩威并用名震敌国,敌人不敢入侵。

陈寿作《三国志》是十分严谨的,其所做定论应该是很真实的。

四、庞德

庞德原为马超部将,因其生病,所以没有跟随马超出征去救刘璋。

不然,庞德后来肯定会随马超一起归降刘备。

就算其当时因病未能一起出征,若刘备有收其心,想也不难。

马超归降后,只要刘备让马超暗书一信,再派人与张鲁手下的杨松沟通,想必能使庞德来投刘备的。

庞德后几经辗转,随张鲁归降于曹操。

襄樊之战,两军对垒期间,庞德骑白马驰骋奔杀,曾一箭命中关羽,被称作“白马将军”。

后被关羽军所擒,关羽敬重他的刚毅威武,就劝降庞德,但他却怒斥关羽,被关羽斩了。

庞德其实很能打,曹魏招降庞德时,许褚、徐晃、张辽、夏侯渊车轮战庞德。

庞德一挑四,打了七十多个回合,丝毫不露败象。

三、张任

鸿门宴上,魏延舞剑意在刘璋身上,张任挺身对舞!

前有魏延后有刘璋的紧要时刻,他居然有空闲“目视玄德”!

张任的表现,简直视魏延如小儿一般。

追击刘备时,张任与援军猛将张飞大战十余回合不分胜败,因为“严颜引兵大进”的不利战局而回身退走。

诸葛亮定计活捉张任,蜀军掌握大优势情况下,张任都未让黄忠、魏延擒捉。

张任耍的黄忠、魏延团团转,直到张飞赶来堵住张任,才“众军齐上”将张任活捉。

这一战诸葛亮亲自定计,诸葛亮、刘备亲自上阵,张飞、赵云、黄忠、魏延、严颜悉数出马,就为了活捉一个张任。

张任的头脑、战斗力都不输蜀汉五虎将。

可惜刘备恼恨张任埋伏了庞统,把张任给斩了。

如果招降张任,蜀汉则又添一猛将!

二、太史慈

三国早期,太史慈和刘备联手救孔融的时候,他们俩就见过面了。

但是刘备见到太史慈后,刘备对太史慈没有多大感觉。

这一点不像关羽、张飞和赵云,刘备一看到他们仨,就觉得他们仨都是狠人。

后来太史慈曾与孙策大战,被孙策击败后被孙策收入麾下,堪称东吴的战力担当。

总体来说,太史慈这个人有勇有谋,又十分的机智,是一员难得的虎将,不输蜀汉五虎将。

就连曹老板都忍不住派人送当归,暗示他应该归附自己。

而在东吴,太史慈也是十分的受孙家两兄弟的重用。

太史慈死后,孙权还将他的职位让他的子孙继承下去。

一、张辽

张辽,三国时期曹魏猛将,张辽的实力,是丝毫不输蜀汉五虎将的,比关羽更稳。

张辽曾追随过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他选择归顺曹操。

曹老板一眼就看出张辽是个狠人,一再提拔张辽。

张辽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刘备与吕布在徐州和小沛多次交锋,他肯定能看出张辽的能力。

另外在白门楼时,刘备就在旁边,刘备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再者,就是华容道时,刘备可以留下张辽。

张辽的主要功绩有:1、与关羽一起打颜良,解白马之围。2、跟随夏侯渊围昌豨,后将昌豨招降。3、跟随曹操讨伐袁氏集团。4、随曹操北伐,斩匈奴单于塌顿。5、天柱山击溃陈兰。6、逍遥津战:与乐进、李典等,合肥击败孙权,八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

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很多都和现在的计量单位不同,古代的计量单位多种多样;有缗、钧、跬、寻、斛、仞丈尺等,都是各种计量方式的标尺;其中硅、仞两类,前者是子的尺寸,后者是度的尺寸;在《孔安国曰》中说:“八尺为仞,”

仞到了汉朝又转换为:“七尺为仞。”

尺子的不同各个朝代都有标准,在民国23年,洛阳出土的东周墓里的铜尺是23.1厘米,这把尺子一段有孔,是为了系绳方便,尺面上一面有十进制刻纹,这把尺子被美国人福开森买走,后来又送给金陵大学收藏。

1976年,洛阳又在汉墓葬中,汉桓帝的墓葬里发现了两种不同尺寸的尺子,前一把是23厘米,随之的后一把是错金尺子23.2厘米;两把尺子相差极微只有0.02厘米。

古代人的身高在史记或者演义中,很多都是身长九尺或者八尺,像大家熟悉的关羽,在演义和历史记载中都是说他身高九尺,臂长二尺。

在《三国演义》里描写关羽时,出场的句子使用的就是“身长九尺;”关羽的九尺身高依汉朝尺子换算成仞的方法,他的身高应该是:“1.3仞多点;”“1仞等于1.6米,”再用汉朝的23厘米换算成现在的尺寸,得出关羽的身高应该是1.87米至2.08米以下(不同的尺子标准)。

又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和关羽说话时,是需要仰视二弟的,这句话的描述体现出刘备多么信任关羽,俩人说话都离得如此近;刘备的身高在书籍里是七尺五寸;换算成仞是“1.035仞.”合在现在他的身高是:“1.72米,”以刘备这样的身高仰视关羽,从他们兄弟的友谊看还可以,不会因为犯上而令主公不满。

我国度量衡的改变,基本都是沿袭秦制,到了汉朝开始改变;秦朝的尺子一般都是23.1,合现在的尺寸是1.69厘米,到了汉朝尺子先后出现了几种,从23.1到23.75,尽管《汉书》说是微动,这个尺度从商业角度看已经不小了,而且,相较于秦只有23.1一个尺度,汉朝的尺子公允性显然没有秦朝的尺子标准。

而隋朝的尺子是29.6厘米,隋朝在测量太阳移动的影子时,用的是小尺,老百姓生活日常所用的是大尺,用在不同的地方方便的程度也不同;到了唐朝尺子增大了一点到30.7厘米,宋明清的尺子也都超过30厘米,我们现在用的尺子30厘米和唐朝的最靠近。

尺子的出现对于物体的量体裁用,减少浪费是很重要的,大小尺子的计量优劣之处,是分度值的测量不同,得出的数值也不同;长度多了容量也就大了,反之亦然。

我国的尺子变化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是人民智慧用以实践的体现,而统一改进它们则是历代王朝服务与社会,重视国计民生的推动,一把小小的尺子里面有无穷的奥妙和方便,也是人类进步的体现。

黄冈市黄州区有禹王街道,在禹王街道有禹王城村及禹王城遗址,黄鄂高速在黄冈有个禹王收费站,这么多禹王名称,难道与大禹有关系?

到地方一了解,才知道这个禹王非因我们熟知的大禹而得名,而是战国时楚国在这儿修筑的一座都城,叫做“邾(zhū)城”,也叫“邾王城”,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发掘了300余座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东周至汉代的珍贵文物。这座禹王城古城遗址保存还算好,城外三面的护城河仍依稀可辨。

因历史久远,禹王城被称为黄冈城市之根。《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水经注》等对此地均有记载。既然是叫邾(zhū)王城,那为什么又叫禹王城呢?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战国时楚宣王灭附属于鲁国的邾国(在今山东邹县),迁邾而建禹王城。另一说春秋时为弦国国都,楚灭弦成为弦邑,战国时复建并迁邾于此。

秦末,吴王夫差的后人吴芮以“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立芮为衡山王,都邾”,邾城成为衡山国的国都,其女婿英布也被封为九江王,两位位列十八诸侯王之中。后吴芮在好友张良劝导下改拥刘邦,汉初被刘邦改封长沙王,衡山复为郡仍治邾城。汉文帝、汉景帝时封宗室刘勃、刘赐,又将衡山郡恢复为衡山国,均以邾城为都。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其弟衡山王刘赐跟随被杀,除衡山国,邾城随复为衡山郡治,次年衡山郡被撤消。以该郡与南郡中划出十四县设江夏郡,邾城被降为江夏郡辖县邾的县治,直到东汉末年。

三国时代,邾城成为东吴的军事重镇,东吴丞相陆逊曾遣重兵3万屯守邾城。西晋时为西阳王都,咸康五年(339年),后赵大将夔安攻陷邾城,纵火屠城,邾城遂成废墟。

邾城自战国中期(约前255年)立城,至东晋咸康五年(339年)废弃,前后达600余年。

至隋朝邾城多被称为“永安城”或“永安戌”,唐末称作黄州城,宋代俗名女王城,传为楚王女之封地。明称黄歇垒、吕阳城、汝王城;清讹称为“吕王城”。民国讹为“禹王城”。皆因邾、汝、女、吕、禹等字音相近之故。

原来是玩了个谐音梗呀。#黄冈头条# #我心中的灵秀湖北# #历史##武汉#

三国货币:曹魏五铢~

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发现的三国墓葬中出过几批形制特别的五铢,比普通的五铢钱经小,重量轻,大约2克左右,钱文五铢两字被边郭压迫不全,俗称压五压金式,过去人们把这类五铢归入六朝铸币,这些钱币在三国墓中发现,曹魏五铢成定论。

曹魏五铢存世不多,背四出的更难得一见。曹魏五铢和无外郭的公式女钱的区别在外郭。从我的藏品汉灵帝铸四出五铢,董卓小五铢,和曹魏五铢的比较,从钱币的角度上来聊聊历史,来吧,和俺一起钱眼里读史!

先说结论:货币制度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息息相关。董卓入京后为筹措军费、聚敛钱财废止了五铢钱,改铸质量低劣的小钱,从而引起了东汉经济的总崩溃。加之持续的战乱,致使社会经济倒退,以物易物现象迅速扩散并长期持续。

曹操统一北方后为稳定统治,筹措南征军费试图改变这一局面,恢复五铢钱。但因为铸币成本过高而宣告失败。曹丕称帝后一度恢复五铢钱,但因为社会经济还未恢复,此项政策很快废止。

魏明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恢复和统治的强化,为恢复五铢钱提供了客观条件。227年,魏明帝铸造五铢钱并同行全国,有效改变了以物易物的现象,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再来点专业,装逼就要装像点,以下,非专业人士请绕路。

汉灵帝死后,189年董卓奉诏率兵入京,控制朝廷,翌年,袁绍等关东诸将组联军讨伐董卓。为筹措军费造小钱《后汉书·董卓传》:"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董卓为铸小钱,销毁的珍贵文物不可胜数。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铜人,被董卓销毁了十座用来铸钱《三家注史记》:"董卓坏其十为钱,馀二犹在。"董卓五铢轻小粗劣,重量不足0.5克,轻如鹅毛,入水不沉。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通货膨胀,有钱买不到东西。董卓的郿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缋縠纨素奇玩,积如丘山。”

百姓被迫采用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经济严重倒退。各路军阀发放俸禄、进行赏赐直接发粮食和布匹。曹操赏赐田畴谷帛,官渡之战时期李典以谷帛供军。曹丕在东宫缺钱“尝从(曹)洪贷绢百匹”,借百匹绢。

据《晋阳秋》记载,胡质的儿子胡威出远门,临行前“质赐其绢一匹,为道路粮“。胡威说,父亲大人一向清白,这一匹绢是哪来的?胡质说“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绢布是曹魏发给官员的俸禄,可在民间直接流通换取粮食。

208年,控制汉献帝的曹操筹措南征军费,《晋书·食货志》:"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已。”

曹操做丞相后废除掉董卓小钱,恢复五铢没有成功,从通货膨胀走向通货紧缩。长时间不铸钱,货币的数量低于商品流通量,物价严重下跌。

《晋书·食货志》:"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魏明帝乃更立五铢钱,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

在以物易物时,有些不良商贩留下巧诈博利的空间。曹魏百姓中用谷物和布匹交易,于是在市场上就出现谷物加水潮湿增重以及不符合标准的布匹流通的现象,曹魏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但还是屡禁不止。随着生产力逐渐恢复,在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四月,又恢复五铢钱,直到西晋也没有再更改,曹魏五铢鉴证三国演义那段特殊的历史。

人的思想决定着历史的走向,一切历史也是一部思想史。

“好学生”式的论著,值得一读。主观发散的部分比较少,完全用史料讲话,挺好。1-5章内容丰富,6-7章逊色许多,四颗星。

#正说三国# 和阿斗一起读《三国志》

本文三国志5威力加强版,三国志5威力加强版宝物)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东亚商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3   联系邮箱:435 227 67 @qq.com